琼州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 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
时间:2013-10-08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是提升我校办学水平的关键因素。根据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师德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为培养合格人才做出新贡献。
二、主要任务
(一)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国情。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遵守教育教学纪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引导学生。
(二)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广大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教育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广大教师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坚持科学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
(四)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要坚决反对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坚决反对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坚决反对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坚决反对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严厉惩处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
三、教师师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服从学院教学安排,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要把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耐心教育学生有机结合,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评价全面、客观、公正,严禁打击报复和侮辱学生人格。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作风正派,廉洁奉公。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关心集体,热爱学校,服务社会。
(六)以德治学。遵守学术道德,诚实守信 ,团结协作。坚持严肃、严格、严密的科学态度 ,抵制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和一切反科学道德的言行。
(七)弘扬网络文明。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取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 ,自觉抵制反动、颓废、低级的信息垃圾。积极参与和支持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建设。
(八)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四、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师德教育。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对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等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进一步完善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
(二)加强师德宣传。每年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举办师德论坛,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实现科学化、制度化。
(三)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院和教师的考核体系。各学院要进一步严格教育教学规范 , 要进一步明确教师、辅导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职责。进一步严格规范师德行为 , 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对学院和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及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 , 在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中,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学院对教师的考核要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 , 重点考核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 , 考核应听取被考核者和其他教师、学生的意见。
(四)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并在两年内不得申报高一级职务。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
五、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
(一)完善师德师风培养机制
建立更加完善、严格的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多渠道、分层次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在教师岗前培训过程中,增加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内容比重;在青年教师导师制中,改变重教学科研指导,轻师德师风培养的状况,把师德师风培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贯穿于导师制的整个培养过程,发挥老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建立师德师风导师责任制,把青年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或出现的问题,同导师的指导责任直接联系起来;建立对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的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制度。
(二)建立严格的约束机制
结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求,继续落实《琼州学院教师教书育人行为规范》,不断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规章制度,使师德修养和师德建设有章可循,用制度规范教师的行为。
(三)建立师德师风双重评价考核机制
一是要建立师德师风学生评价机制,每学期由各学院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进行评价,由学生工作处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各学院组织学生对专兼职学生工作者的师德师风状况进行评价;二是要建立师德师风学年度考核机制,每学年由各单位对所属教职员工的师德师风状况进行专项考核评定。上述两种考评结果均作为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实行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
把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奖、职称、职务晋升等紧密挂钩,对师德师风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对表现优异者要予以表彰奖励,做到奖惩分明,使爱岗敬业、崇教厚德、为人师表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追求。
六、切实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领导
(一)要将教师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千方百计地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要大力宣传我校教师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事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局的大事,要纳入学校教育事业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切实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要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考核职能部门和学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学校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组织人事部(处)、纪委、宣传部、工会、校办、教务处、科研处、质评办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师德师风的调查研究、检查评比和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规划、组织落实工作。各学院也要成立由党政领导、教师代表组成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小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三)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要切实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各党总支部、广大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学校教代会和群团组织要紧密配合,引导学生和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加强和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合力。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