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
时间:2013-10-08
 为全面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我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现就进一步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发展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十一五”期间,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教师数量基本满足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需要,师资队伍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业务水平和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与学校“十二五”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师资队伍规模总量不足,高端人才及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缺乏,整体水平不高;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层次偏低,技能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不足,师资结构有待优化提升;教师培养、教师管理、教师激励等方面的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与学校今后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开创师资队伍建设新局面。
学校办学教师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必须始终坚持依靠广大教师办学的方针不动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尊重教师,服务教师的氛围。必须始终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来抓。全校各级领导和各级组织务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千方百计吸引、培养、用好人才,努力创造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各种条件和环境,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学校发展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及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以及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学校专业建设规划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确保达到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和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为中心,以提高教师队伍学历职称层次、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坚持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的方针,树立发展新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努力营造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到2015年,在学校人才培养规模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830人左右,保证教师数量适应学校发展建设的需要;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70%以上,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学历、年龄、学缘、职称结构以及教师的知识结构;重点引进和培养10名左右学科带头人和20名省级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重点选拔培养50名左右年龄在40岁以下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带动我校部分学科达到省内外较高水平;组建以项目为依托的科研团队和以课程群为依托的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进一步做好管理机制和导向机制建设,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层次,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德才兼备、规模适当、结构优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须遵循如下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更好地统筹人才工作、组织人才资源,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要从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出发,把抓好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把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基础。
 个人发展与团队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要把个人学术发展纳入学科和团队发展,依靠学科和团队建设提高个人学术水平,通过个人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科建设和创新团队整体上水平。
业务能力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要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建设,更要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和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讲座教授、住校教授、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队伍的建设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讲座教授、住校教授、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等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培养、晋升、考核评价和监督机制,实施动态管理;真诚关心、全力支持已上岗的讲座、住校教授、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全面履行岗位职责,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中体现带头和示范作用;有计划选派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到国内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学习,开展合作研究,并在待遇、政策上给予倾斜;积极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硕士生培养上的合作,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担任兼职硕士生导师,为业绩突出人才搭建学科发展平台。
(二)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十二五”期间,以培植6—8个以上校级重点学科,建设4―5个省级重点学科,3—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讲座、住校教授、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建立具有创新精神、结构合理的优秀学术群体和创新团队,使人才队伍建设和重点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提升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以高水平课程建设、高等级教学成果培育为目标,以教学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为核心,建立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优秀教学团队,促进各项教学基本建设的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从政策和制度上加以引导,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创新团队建设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探索灵活高效的科研管理、酬金管理机制和分配办法,形成学术团队自我发展新机制。
(三)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对从事教学工作不满2年的教学一线专任青年教师实施“一对一”的导师指导制度,通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制度,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相结合,以“教学―科研两手抓”的模式培养青年教师,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抓好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和业务提高,严格执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除特殊专业和岗位外,对于有条件的3 5岁以下的青年专任教师,原则上应在5―8年左右的时间取得博士学位。
(四)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落实“专业、课程负责人管理办法”,上岗教师负责本课程(课程群)的教学、教改、课程建设和发展,结合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骨干教师的成长;启动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每年重点遴选、资助20名左右年龄在4 0岁以下的一线优秀青年教师,列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制定培养计划,建立业绩档案,实施跟踪培养,有计划地选送到国内专业相关的重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选派到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基础科学研究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开放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或访学,参加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会议,有目的地把他们培养为学科带头人或专业负责人。
(五)加强“双师型”、“双语型”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专职与兼职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培养与引进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并重、学历提高与专业培训并重的原则,到2015年,学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20%,全校重点培养160名高水平、高技能、“双师型”的教学骨干。同时,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评聘两种专业技术职务的改革,完善各类职业资格教师的考核制度,依照有关规定和评聘办法,鼓励专业课教师评聘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建立起符合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特点的教师社会实践制度;加大对拟引进人才外语水平的考核力度,以此作为一项专门的考核指标,根据拟引进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对其“双语教学”能力进行特别考核;对现有教师的外语教学能力进行摸底评估,在此基础上拟定培养、培训方案,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在职教师中外语水平较高者进行培养、培训,使之尽快胜任“双语教学”的需要;以适应人才国际化趋势,重视“双语教学”对外师资培养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师资队伍培训国际化途径。一是建立海外培训制度或与国外教育机构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每年选派一批教师外出培训;二是开展合作研究;三是参加重大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四是从事博士后研究;五是通过国家、省公派、校际交流等方式出国深造。
(六)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管理体制的改革,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和管理制度,科学定编、合理设岗,建立激励机制、完善考核体系,强化实验教师队伍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种岗位培训,安排优秀实验教师赴国内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实习,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固定编制、流动编制和临时用工制度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新引进的教师原则上要作为流动编制在实验室工作一年,可以聘请企业中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实验室工作,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七)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业务学习,明晰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为师生服务;在教学管理人员的配备、使用、培养、晋升、待遇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考评机制,使他们安心管理工作,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对教学管理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加大政策倾斜,在教学秘书岗位工作的教学管理人员,给予150元/月的岗位补贴。
(八)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统筹抓好专职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青团干部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管理体系和干部培养之中,享受专任教师培养同等待遇,在选聘、任用、管理、培养和发展等各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持,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完善考核制度,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班主任工作;加强各支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承担起学生德育导师工作和专项指导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
(一)实施师资提升工程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坚持按需引才,围绕“旅游、民族、海洋、生态”特色学科建设和硕士点培育计划,尤其是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施室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高职称人士、优秀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对教学科研急需,并在行业有一定影响的科研人才和团队,采取灵活宽松的政策优先引进。
——推进“琼州学院”高级人才计划。充分利用海南省、三亚市各种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实施“琼州学者”高级人才计划,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实施师资培养计划。正确处理好引进人才与用好现有人才、绩效考评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做好现有人才的选聘与培训,改善现有人才的生活待遇和教学科研条件。每年选派50名左右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赴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研修访学和参加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其它形式的学术活动,继续鼓励教师在职攻读更高一级的学历学位。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不断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和指标体系,同时,利用相关研究基地,打破教师单位身份限制,促进不同学科教师间的融合与交流。
——实施住校教授制度。按照“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以兼职工作或非在编全职工作等形式,积极聘请国(境)内外知名大学专家学者、地方专业技术人员、行业优秀人才、外籍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讲授、实践训练和科学研究工作。
(二)完善和优化人才引进的工作机制
建立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和“高层次人才引进联系人制度”,实行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尝试“一校两制”、“一人一策”、“年薪制”,继续推进“百名博士引进工程”,努力吸引高层次人才;严格执行人才引进的考核程序、规范过程管理,把好进人质量关;建立各单位行政负责人是师资队伍建设第一责任人的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配合协调,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建设
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以及具体培训制度、进修制度、考核和奖励制度等,重引进,更重培养,努力创造条件使每一位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都能有接受有针对性的良好的继续教育的机会。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着力点,制定具有我校特点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教育、规范和引导机制,教育和引导广大教职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尊重、爱护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鼓励教师担任学生课外活动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倡导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反对学术上急功近利和虚假浮躁,坚持学术质量的高标准,树立优良的学术风气,在工作考核、职务聘任、评先选优、选拔培养等工作中落实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
(五)加强师资管理与考核机制的改革创新
 实施人才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型的学科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积极推进以聘用制改革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实现“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继续推行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暂行办法,促使一些确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脱颖而出;根据《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和我校“岗位设置管理与岗位聘用实施方案”,加强对教师完成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对连续两年未完成规定教学、科研工作量者,实行高职低聘。
(六)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保障和支持力度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把帮助教师安心从教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尊重个性发展,善于用人所长,建立爱护人才、发现人才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校内分配制度,探索校、院两级分配办法,加大业绩津贴的针对性、有效性,突出业绩取向,建立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的相互换算机制,进一步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功能和导向作用,体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相关附件: